村网通总站 南川村 nanchuancun.nync.com 欢迎您!
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俗称国家级贫困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部分实施经济扶持的县级行政区特定称谓。其资格需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认定,审批工作在1986年、1994年和2006年共进行过三次。少数民族自治地区有着不同的评定标准,称其为民族自治地方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根据国务院发布的2006年版《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概要》,达到标准的县级行政区总共有592个,民族自治区贫困县共有341个。
中文名
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
俗 称
国家级贫困县
定 义
经济扶持的县级行政区特定称谓
数 量
592个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国家将中西部地区扶贫开发任务重、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592个县(旗、自治县、市辖区)确定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下简称重点县)。
确定重点县的主要依据是:贫困人口数量、农民收入水平、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以及扶贫开发工作情况,适当兼顾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人等综合指标。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确定重点县的原则、标准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县的数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具体重点县,并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核备案。重点县实行定期确认、适时调整制。 [1]
国家级贫困县在各级地方政府中会得到重视,优先发展产业化建设。享受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同时中央亦会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扶贫。如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对口支援西部地区,称为“东西扶贫协作”;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称为“雨露计划”。一些大型企业、学校和公益组织也会相应地对贫困县优先进行各种扶持,称为“社会扶贫”。与此同时,国家级贫困县还与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府进行国际交流,互相借鉴脱贫致富的经验。在贫困地区的学生也会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以鼓励知识脱贫。 [2]
扶贫工作重点县享受了一系列的政策优惠:(1)按照《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财政扶贫资金中以工代赈资金应全部用于扶贫工作重点县;发展资金重点用于扶贫工作重点县。(2)劳动力培训转移项目主要在重点县实施;(3)信贷扶贫资金支持的农业产业化项目也集中在重点县;(4)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工程、“一费制”改革和两免一补等义务教育政策也是从重点县开始实施的;(5)重点县的农业税先于其他县免除。还有其他一些优惠政策。 [3]
1、明确了工作重点和保证了资金的集中投放。在资金有限、扶贫任务重的情况下,重点县的确定明确了扶贫工作的重点对象,保证了扶贫资金的重点投放,避免了资金过于分散而影响投资效果。在20年的扶贫开发过程中,确定贫困县和重点县的政策是扶贫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
2、保证了其他部门政策的顺利实施。出于财政上的考虑和摸索经验的需要,许多惠农政策都需要从部分地区开始。重点县的确定给这些部门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既免去了各个部门单独识别扶持地区的麻烦,也有利于各个政策在贫困县相互配套和支持,发挥更大的效率。
3、促进了重点县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由于扶贫资金集中投入和其他政策的实施,与条件类似的非重点县相比,重点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更快。重点县的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和人均消费年均增长速度也要快1-2%,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 [3]
1、有些重点县实际已经脱贫,但是仍不愿摘帽。以重点县为主要对象的扶贫开发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重点县的发展明显快于非重点县,有些原本条件就较好的重点县由于长期得到大量的扶贫和其他资金的扶持,在总体上已经脱贫,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已经远远好于一些非重点县。但由于只要戴上“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帽子,每年就能获得上千万的财政扶贫资金。在这笔巨额无偿资金的诱惑下,县级的价值判断和行为也相应发生了扭曲,争取获得和保住国家级、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帽子成为其“政绩”之一。如果不进行适当的调整,将会在贫困地区导致不平衡的问题发生,也影响进一步的减贫效果。
2、重点县的确定缺乏科学统一的标准。重点县的确定没有建立在可靠的指标的基础上,缺乏刚性的科学统一标准,又没有动态的监控体系,灵活性太大。实际操作中,国家只是简单的给各省分配了一个控制数额,并没有按照统一标准在全国范围内确定重点县,各省区使用的测算标准不一样,西部省份普遍是标准不够严格,从而造成西部一些很贫困的县进入不了国家重点县范围。
3、非重点县的贫困户不能平等享受国家的扶贫政策好处。确定重点县的政策尽管给重点县带来了很多好处,但它的一个负面影响就是非重点县的贫困人口得不到扶持。贫困村的确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矛盾,但因为重点县获得了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非重点县的贫困人口获得资源少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4、缺乏动态调整机制,不利于调动积极性。重点县一旦确定,就很难退出,缺乏可靠的监测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结果是一方面容易使长期戴“重点县”帽子的县产生惰性,主动减少贫困的积极性不高,或者将扶贫资源用于非贫困人口受益的地方;另一方面是本来贫困却进不了重点县的县积极性受到打击,不努力从事扶贫工作。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