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头条热点 > 正文
    购物车
    0

    武山县简介

    信息发布者:情纯小范
    2017-10-10 11:36:08   转载



    武山县隶属于甘肃省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秦岭山地北坡西段与陇中黄土高原西南边缘复合地带,海拔在1365~3120米之间,属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总面积2011平方公里(2011年),总人口475500人(2011年)。2012年,武山县实现生产总值388811万元。

    武山有水帘洞、木梯寺老君山森林公园,草川大草原等景点。武山是国家级标准化蔬菜生产示范县、全国绿色蔬菜示范县、全国蔬菜生产重点县、"中国韭菜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武术之乡"、"玉器之乡"。

    基本信息

    历史沿革

    秦汉时期,县境大部属豲道,洛门镇以东属冀县。

    东汉中平五年(188年),析襄武、豲道地置新兴县,址设今县城西15公里 武山县武山县新兴川(今广武坡西颉家门一带),属南安郡。

    三国魏更名武城县,不久即废,复名新兴县。置中陶县,故址在今鸳鸯镇附近。

    东晋十六国时期,为前赵、后赵、前凉、前秦、后秦、西秦、大夏等北方七国先后争占,历时百余年。

    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年),中陶并入新兴,隶渭州广宁郡。隋开皇十年(590),新兴并入陇西县,隶陇西郡。

    唐代宗宝应二年(763年),县境沦于吐蕃,历时78年。咸通七年(866年)收复,属陇右道渭州。

    五代时期,县域为羁縻地(授予归附的吐蕃族居住),历53年。

    北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在今县城北建宁远寨,属秦凤路秦州。熙宁五年(1072年),以古渭寨地(今陇西)建通远军,宁远寨属通远军。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升宁远寨为宁远县,属巩昌路巩州。

    金天会九年(1131年)正月,宁远陷金。泰和七年(1207年)又降为宁远寨,属临洮路通远军。金天兴三年、南宋端平六年、蒙古汗国太宗六年(1234),宋蒙联军灭金,宁远寨归属蒙古汗国。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复置宁远县,隶属巩昌路巩州。

    明、清沿袭宁远县制,属巩昌府,县域包括现有地域和马坞、新寺两镇。清代末年,马坞划归岷县。

    民国二年(1913年),因与湖南省宁远县重名,北洋军阀政府内务部决定更名武山县,属渭川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7月废道,设渭川行政区,不久即撤销。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设天水行政督察区,辖武山等15县;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7月,改甘肃第四行政督察区,武山属之。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4月,县西边境骆家沟、骆家镇、牟家窑、川口下、川口岘、何家坡、淡家沟、蔡家坪、黄家里、伍家山、瓦窑下、柳树沟、石板上、铨庄下、单道下、丁家咀上、桦林河17村及插入漳县的王家坪、爷池下、新咀里3村划归漳县,漳县插入武山境内的徐家门划归武山。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漳县孙家门划归武山。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8月,调整武山、甘谷石庙儿附近的插花飞地。由石庙儿沿洮天公路至张家山堡东西棱线至贾家沟,东属甘谷县,西属武山县;由石庙儿起,沿洮天公路顺李家坪左侧山梁至管家沟东下,北折高家山堡直到甄家山一线,东属甘谷,西属武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沿用武山县名,属甘肃省天水分区督察专员公署。

    1951年4月,属天水区。

    1953年,县东边界划出米家庄归甘谷县,划甘谷县属管家沟、台子上、吴庄、多家湾、张家沟、彭家坡5村归武山县。县西边界划出当中岭、徐家门、李家河、赵家坪、东家屲、景家屲、宋家沟9村归漳县。

    1955年2月,属天水专区。

    1969年10月,属天水地区。

    1958年4月、12月漳县、甘谷两县先后并入武山,县境总面积达5368平方公里。

    1961年12月,三县分置,恢复原武山县域。

    1985年7月,属天水市。

    折叠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截至2016年,武山县辖11个镇:城关镇、洛门镇滩歌镇鸳鸯镇四门镇马力镇、山丹镇、温泉镇、桦林镇龙台镇、榆盘镇,4个乡:高楼乡咀头乡杨河乡沿安乡。343个行政村。

    折叠编辑本段人口民族

    折叠人口

    截至2012年末,武山县总人口为475500人,其中男243680人,女231820人,男女比为105.1:100。农业人口391801人,非农业人口83699人。经人口抽样调查省统计局评估,常住人口43.3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96‰。

    折叠民族

    武山县有汉族回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11个民族。

    折叠编辑本段地理环境

    折叠位置境域

    武山县位于天水市西北部的渭河上游,甘肃省东南部,东经104°34′~105°08′,北纬34°25′~34°57′之间,东连甘谷,南靠岷县礼县,西接漳县,北邻陇西、通渭二县。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均向中部河谷川区倾斜。县境东西宽57.5公里,南北长59.5公里,总面积2011平方公里(2011年)。

    折叠地形

    武山县地处秦岭山地北坡西段与陇中黄土高原西南边缘复合地带,海拔1365~3120米,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均向河谷川区倾斜。城区为渭河河谷平原,南山为中低丘陵。

    折叠气候

    武山县属秦岭西北坡与陇中黄土高原西南边缘复合地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3℃,无霜期195天,年均日照2331小时,降水量500毫升左右,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折叠编辑本段自然资源

    折叠矿产资源

    武山县境内非金属矿储藏量大,主要有蛇纹岩(鸳鸯玉)、石灰石大理石花岗岩方解石白云石滑石等,其中蛇纹岩储藏量达3.2亿立方米(2011年),居世界第二位,石灰岩储量达15亿吨(2011年)。

    折叠土地资源

    截至2011年,武山县总耕地61.95万亩,其中山地面积53.93万亩,川水地7.98万亩;武山县有林地44.7万亩,宜牧荒山21万亩,草地77.69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84亩。

    折叠水资源

    武山县境内渭河及其5条支流分布均匀,县内干流总长178公里,流域面积33.6平方公里,年径流量达9.3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达2.12亿立方米(2011年)。

    折叠编辑本段经济

    折叠综述

    2012年,武山县实现生产总值388811万元,比2011年增长12.9%。其中,第一产业实现148805万元,比2011年增长7.7%,对经济的贡献率23.9%,拉动经济增长3.1%;第二产业实现93230万元,比2011年增长19.9%,对经济的贡献率35.0%,拉动经济增长4.5%;第三产业实现146776万元,比2011年增长14.1%,对经济的贡献率41.1%,拉动经济增长5.3%。按初步统计常住人口计算,武山县人均生产总值8984元,比2011年增长12.8%。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38.77:23.61:37.62调整为38.27:23.98:37.75,与2011年相比,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0.5%,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上升0.37个和0.13%。

    折叠第一产业

    2012年,武山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48805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11年增长7.7%。实现总产值243057万元,比2011年增长7.7%。其中农业总产值218121万元,比2011年增长7.2%;林业总产值1487万元,比2011年增长9.2%;牧业总产值22175万元,比2011年增长12.3%;渔业总产值274万元,比2011年增长18.2%;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000万元,比2011年增长11.2%。

    2012年,武山县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999915亩,较2011年增长2.9%。其中:粮食种植面积达599423亩,较2011年下降0.6%;油料种植面积达69978亩,较2011年增长1.3%;蔬菜种植面积达331260亩,较2011年增长6.8%;洋芋种植面积达234044亩,较2011年增长0.04%。

    2012年,武山县012年武山县完成林业增加值1003万元,较2011年854万元增加149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1年增长14.7%。完成造林面积15500亩。封山育林面积达96100亩。2012全年完成林产品产量2295吨,较2011年2185吨增加110吨,比2011年增长5.0%。

    2012年,武山县完成牧业增加值13728万元,较2011年12820万元增加908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11年增长10.0%。2012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10045吨,比2011年增长4.6%;牛奶343吨,比2011年增长0.5%;禽蛋1657吨,比2011年增长4.0%。畜产品产量平稳增长,2012年末,大牲畜存栏74776头,比2011年增长2.7%;年末羊存栏48996只,比2011年增长9.7%;2012年末猪存栏129060头,比2011年增长9.0%。全年完成渔业增加值258万元,较2011年219万元增加39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11年增长13.9%;渔产品产量315吨,比2011年增长12.5%。

    折叠第二产业

    2012年,武山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50388万元,比2011年同比增长25.9%,实现工业增加值53470万元,比2011年增长23.3%,实现工业利润总额1057万元,比2011年下降5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04246万元,比2011年增长30.3%,实现增加值32077万元,比2011年增长31.0%,实现利润总额-3514万元,比2011年下降271.2%。

    2012年,武山县建筑业完成总产值140675万元,比2011年增长18.1%,实现增加值39760万元,比2011年增长15.5%。其中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增加值9565万元,比2011年增长20.1%。

    折叠第三产业

    2012年,武山县邮政电信业务总量达到4033万元,比2011年增长17.8%。344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电话。武山县电话用户达到256808户,比2011年增长7.9%。其中移动电话215462户,较2011年增长10.5%;固定电话41364户,比2011年下降3.4%。

    2012年,武山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000万元,比2011年同比增长18.3%。其中城镇消费105363万元,比2011年增长15.9%;乡村消费42637万元,比2011年增长24.5%。实现批发业商品销售额42628万元,比2011年增长45.4%,其中限上销售额7495万元,比2011年增长42.2%;限下销售额35153万元,比2011年增长46.1%。实现零售业商品销售额165157万元,比2011年增长39.3%,其中限上销售额8757万元,比2011年增长42.9%;限下销售额156400万元,比2011年增长39.1%。住宿业实现营业额3500万元,比2011年增长43.7%,其中限上营业额2722万元,比2011年增长51.6%;限下营业额778万元,比2011年增长21.8%。餐饮业实现营业额19616万元,比2011年增长39.9%,其中限上营业额1361万元,比2011年增长58.8%;限下营业额18255万元,比2011年增长38.6%。

    2012年,武山县全年共接待各类游客68.3万人(次),较2011年增加12.88万人(次),增长23.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7亿元,较2011年增加0.72亿元,增长36.4%。

    2012年,武山县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482078万元,比2011年同比增加84806万元,增长21.3%,其中个人存款321035万元,比2011年增长20.2%;单位存款160034万元,比2011年增长26.7%;财政性存款620万元,比2011年下降82.9%;委托存款229万元,比2011年增长57.9%。各项贷款为216254万元,同比增加22969万元,比2011年增长11.9%,其中短期贷款87820万元,比2011年同比增长84.1%;中长期贷款128434万元,比2011年同比下降11.8%。存贷款比为44.9%。

    折叠编辑本段交通运输

    陇海铁路从东到西贯穿全境,全长46.25公里,有武山、洛门、鸳鸯、贺店4个中间站。G30连霍高速及G316国道穿境而过。兰成渝输油管道过境全长6公里。

    2012年,武山县公路总里程达3837.6公里。其中省级41.8公里,县级179公里,乡级83.6公里,村级3387公里,专用公路95公里,国道51.2公里。拥有货车3740辆,客车2653辆,特种车254辆。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94416万吨公里,比2011年增长39.3%;客运周转量14848万人公里,比2011年增长39.7%。

    折叠编辑本段社会事业

    折叠文化

    截至2012年,武山县共有群众文化事业机构18个,文化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座,文化站15个,图书馆1所,各类藏书41千册。文物藏品3037件,其中一级品6件。参观人次达5.8万人次,收入达85万元。武山县344个行政村已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 武山县有电视机12.5万台,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49座,有线电视用户9000户,较2011年增加500户。电视人口覆盖率96.0%,广播人口覆盖率98.0%。2012全年广播电视台共播出广播新闻稿件2385件、电视新闻稿件2335件,天水广播电视台武山记者站报送市台稿件560件,摄制完成电视专题片18部。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7170户、"户户通"7.6万户,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完成放映4850场(次)。

    折叠科教

    截至2012年,武山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81所,其中,教师进修学校1所,职业学校2所,高级中学4所,初级中学20所,九年制学校11所,小学198所,特教学校1所,幼儿园44所(含民办35所),教学点106个。共有在校学生87974人,其中,普通高中7379人,初中22817人,小学45385人,幼儿园(含学前班4964人)9102人,职业学校3220人,特教学校71人。武山县共有教职工4927人,其中公办教师4562人(含特岗),县请代课教师365人。武山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小学毕业生升入县内初中的升学率为94.11%,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升学率为74.3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78.35%,高中升学率76.88%,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69.0%。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稳步提高,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达1294人,比2011年净增84人。武山县有科技示范村82个,科技示范户达3580户,农村科技机构80个,农村科技咨询服务站(所)22个,县直协会20个,农村科技人员2200人。

    折叠卫生

    2012年,武山县有医院18个,床位1034张,专业技术人员643人,医疗器械3077台(件)。2012全年门诊668154人次,住院26081人次。基础免疫报告接种率:卡介苗为98.46%,脊灰疫苗99.53%,百白破三联制剂为99.45%,麻疹(麻风)疫苗为98.76%,乙脑减毒活疫苗为98.93 %,甲肝疫苗为91.02 %,乙肝疫苗全程为99.83%,其中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为98.46%,麻疹疫苗和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均达到了96%以上。新生儿死亡率7.81‰,较2011年下降1.87‰;产妇住院与分娩比例为99.57%,较2011年98.72%提升0.85%。

    折叠社会保障

    2012年,武山县全年新增就业5400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400人,职业技能培训380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9%以内。新增小额担保贷款25836万元,征缴养老保险费3689万元,失业保险费157万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2115,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费40万元,工伤保险费48.43万元,生育保险费41.02万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为95.05%,发放率达到100%,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为93.8%。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发放义保经费4106万元,寄宿生生活补助870万元,落实326所农村中小学(含教学点)的58662名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2990万元,为4300名(人次)大学生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2200万元,落实高中学生助学金316万元,"中央彩票公益金滋蕙计划"助学(高中)资金5.4万元,其它各类助学资金56.92万元。

    2012年,武山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达37.14万人,参合率达97%,为21819例参合病人报销医药费6228万元。门诊统筹87.1万人,补偿2172万元。发放各类民政资金12617万元,其中自然灾害救济资金752万元,低保资金7411万元,医疗救助资金1259万元,农村五保资金514万元,60周岁以上农村籍退役士兵生活补助资金111万元。2012全年共接待来访群众1283人次,受理群众来信来访62件,比2011年同比下降42.6%,办结答复57件,办结率91.9%。侦破刑事案件459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5名,破获经济犯罪案件10起,毒品案件4起,查处治安案件1138起。排查安全隐患204起,查处安全生产责任事故3起。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115件,政协委员提案122件%。

    折叠编辑本段民俗风情

    武山旋鼓

    武山旋鼓是原流行于武山县滩歌、龙泉乡一带的汉族民天水旋鼓天水旋鼓间舞蹈,俗称"羊皮鼓"、"点高山"。旋鼓是舞蹈中的主要道具,其以铁圈为箍,鼓面为精制的羊皮做成,外形如一面大葵扇,扇面直径一般在30厘米左右,厚度仅1毫米。鼓面上绘有花纹图案,下置一柄,柄端缀以铁环或小铜镲,用藤条做的鼓鞭敲击鼓面时,震动铁环与小铜镲频频作响。2008年6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武山秧歌

    武山秧歌也叫"社火",它是民间各种歌舞形式的总称,其广泛流行于天水城乡。每年春节期间,村村镇镇,城里城外,形成秧歌汇演的大阵势。

    折叠编辑本段旅游景点

    武山水帘洞

    水帘洞,地处武山县城东北25公里处的鲁班峡谷之中,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因洞窟前面雨季水线垂空,武山水帘洞武山水帘洞形成晶莹飞帘,故名“水帘洞”。区内以石窟艺术和丹峡奇峰为主体,面积约20平方公里,由水帘洞、拉梢寺、千佛洞、显圣池四个单元组成,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文化底蕴深厚,水帘洞石窟群经北魏、北周、隋、唐、五代至宋、元、明、清各代增建和重修,形成七寺五台之规模,现保存有历代窟龛69个、塑像160余尊、浮雕42幅801平方米、壁画2440.3平方米,文物建筑8座361.4平方米、仿古建筑8座,舍利塔12座、题刻碑记27方21平方米、文物树2棵、无头干尸1具,其它文物60余件。其中拉梢寺大佛堪称世界第一大摩崖浮雕,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对于研究我国北朝晚期佛教文化发展与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景区地质地貌独特,所处的鲁班峡,旧称木林峡,属壮年期丹霞地貌,石林形状各异,有“莲花山”、“一线天”等自然景观,周围风景秀丽,山峦上密布着翠柏苍松、野花茂草,具有深厚的旅游价值,是丝绸古道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耀眼的艺术明珠和祈福胜地!

    武山温泉

    武山温泉号称“西北第一温泉”,历史悠久,是古宁远八景之一。位于武山县城东南25公里武山温泉武山温泉的温泉乡境内,是国内外少有的复合型矿泉,现有兰州铁路疗养院和甘肃省卫生厅直属疗养院。疗养区东南西三面群山环绕,安静幽雅,空气洁净、无噪音污染,年温差小,每逢春、夏、秋季,鸟语花香,气候宜人,是疗养康复的最佳期。疗养康复区的布局依自然地形设计,呈南北长廊式分布,其位置错落有致,所有建筑古朴、典雅,与疗养地自然景致融为一体,给人以浓郁的乡土气息。温泉水质清澈透明,浴时有润滑舒适感,天然氡泉矿水因子,适应症广泛,放射性元素作用人体,可有效的改善和加强中枢神经的功能,用来治疗各种皮肤病、心血管病、运动系统疾病、神经紧张症、风湿性病和各种功能障碍川牢疾病,能增强人的抵抗能力,对人体代谢、免疫系统都有重要生物学作用,是休闲疗养的绝佳胜地。

    木梯寺

    木梯寺位于武山县城西南约35公里的马力镇杨坪村,是,现为国家AAA景区。景区相传古时无路可入,在峭壁上架设数丈木梯,攀登入寺,得名木梯寺。石窟初建于汉,自汉屹唐,历代经营,内有“十殿九洞二砖塔”。寺内石窟塑像多为石胎泥塑,现存窟龛18个,殿堂4座,造像78尊,壁画234幅2100平方米,塑作内容广,取才丰富,雕饰多变,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尤以五、七窟塑作弥足珍贵。

    老君山森林公园

    老君山森林公园位于武山县城南5公里处,景区总面积1.4万亩,有各类植物1300多种,相传为道教始祖太上老君修仙胜地,现为。景区由太清胜境、朝阳古洞、棋盘仙迹、乱石飞瀑、鸡冠叠嶂、老君古殿、玉皇宝阁、青牛祠、祖师庙等20多个名胜景点构成,有“暮春烟雨、盛夏碧涛、金秋红叶、寒冬雪松”四时之景观,吸引着众多游人观光休闲旅游!

    卧牛山森林公园

    卧牛山森林公园位于武山县城南35公里处,总面积7448公顷,有河流3条,溪流16条,瀑布4处,喷泉2处,植物2100多种,动物300多种,现为国家AAA级旅游区和省级森林公园。卧牛山景色秀美,奇峰绝石为一奇景,怪石奇岩、绝壁生松、苍松如海,构成奇石苍松奇观;石峡飞瀑为又一奇观,山峰嶙峋、势如天险、飞瀑高挂、如天注水、滚银溅珠、声振方壑;景区主要景点有将军古庙、“七女峰”、“相亲洞”、“骆驼峰”、“南天门”、“廉贞峰”、“王子登科”、“太极峡”、“龙泉”等,草原风光更是绝美如画,牧歌阵阵,烟云变幻,水天一色,构成人与自然和谐的天然美景,是休闲避暑的绝佳胜地。

    折叠编辑本段当地特产

    鸳鸯玉

    武山素有"众山皆藏玉"的美誉。鸳鸯玉储量达3.2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二位,是玉雕工 武山县特产武山县特产艺品和高级装饰贴画的理想材料。

    武山三粉

    三粉即粉丝、粉皮、粉条。以洋芋、蚕豆为主要原料,产品色亮、味佳、柔细、耐煮,特别是粉皮,具有柔、亮、薄等特点,味道鲜美,风格独特。

    武山玉雕

    武山雕琢玉器的历史很久。以"夜光杯"为主的同时,还生产玉雕人物、花齐山水、飞禽走兽、炉瓶、文房用品、茶具等旅游纪念品和实用工艺品。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